产品服务
商机服务

招标查询

查预告 查招标 查中标

VIP项目

千里马项目信息

拟在建项目查询

正在报批、立项中的项目

商机推送

微信、邮件实时接收最新动态

企业智能管理

业务统一管理、商机自动分配

企业商情分析

潜在客户、竞争对手历史数据分析

标讯发布

发布招标信息

发布招标、采购信息

推荐招标专区

专属招标专区,提升信息曝光量

更多服务

找人脉

专业团队精确定位项目联系人

拓客宝

定位优质潜客资源

人脉通

拓展您的人脉资源

渠道宝

AI大数据帮您高效拓展渠道

数据商城

分行业商机分析、供应商筛选

数据定制

数据维度定制、BI、API定制等

|

企业套餐

瓮安县猴场镇大湾磷石膏基仿生土耕地再造实验示范项目

审批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7日
项目详情
下文中****为隐藏内容,仅对千里马会员开放,如需查看完整内容请 或 拨打咨询热线: 400-688-2000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建设单位名称: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建设单位机构代码: 建设单位法人: 建设单位联系人: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 建设单位详细地址:
****
****2725MADARM3T3D蹇民
粟良俊**省****县
**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工业园区金正大沿街办公楼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项目类型: 建设性质: 行业类别(分类管理名录):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 工程性质: 建设地点: 中心坐标: ****机关: 环评文件类型: 环评批复时间: 环评审批文号: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 排污许可批准时间: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项目实际环保投资(万元): 运营单位名称: 运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代码: 验收监测单位: 验收监测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竣工时间: 调试起始时间: 调试结束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起始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形式: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县猴场镇大湾磷石膏基仿生土耕地再造实验示范项目****
2021版本:011-土砂石开采(不含河道采砂项目)B1019-B1019-粘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
**省****县 ****社区大湾组
经度:107.58332 纬度: 27.23532黔南****生态环境局
2024-07-23
黔南环审〔2024〕214号
162.28
51.5****
****2725MADARM3T3D****
****2725MADARM3T3D******公司
915********716986R2024-12-01
2024-12-172025-01-15
https://www.****.com/gs/detail/2?id=41219fV20r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
规模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8938.19平方米8938.19平方米
生产工艺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绿化绿化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⑴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须严格控制施工作业面,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改善开采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作为施工主便道,把对施工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保护既有水利设施与自然水利系统流失。进行临时工程修建时,利用现有场地的弃土,尽量避免对原有天然植被的破坏。 施工时,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必须在雨季施工土方工程时,要注意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布局施工总图,分片区施工; 施工期间要求文明施工,严禁非法猎捕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回填结束后,进行覆土,栽种植被。 为确保项目建设成效,购苗时必须对苗木草籽进行检验,严把苗木草籽质量关,选择本地物种,禁止引进外来物种。为确保项目建设成效,购苗时必须对苗木草籽进行检验,严把苗木草籽质量关。通过科学种植,使其自然恢复,显著增加植被覆盖率,强化植被固沙护土能力。定期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养护,对死亡的植被及时进行补种,以保障植被成活率,同时不定期进行整个生态修复区域的植被调查,若发现较大的土地损毁类型的变化或流失现象,及时监测记录。 施工期临时占地的作用时间较短,破坏的植被恢复的可能性较大。本项目为生态修复项目,通过重建植被,恢复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土地**,可以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基本恢复。 ⑵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为减少施工扬尘,施工作业避开大风天气等措施。根据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妥善设置防尘措施,以减少施工扬尘扩散范围。避免在大风日以及夏季暴雨时节施工,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遇有大风天气时,避免进行挖掘、回填等大土方量作业或采取洒水抑尘措施。 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施工材料的堆放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散料堆场应采用水喷淋法防尘,以减少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在装卸、堆放过程中的粉尘外逸,降低项目建设对当地的空气污染。 用汽车运输物料时,要加盖蓬布、控制车速,防止物料洒落和产生扬尘;卸车时应尽量减少落差,减少扬尘;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应定期洒水清扫,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润湿,并尽量要求运输车辆进出场区放慢行车速度,以减少地面扬尘污染。另外,运输路线应尽可能避开居民区。 加强对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保养,禁止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烟尘和颗粒物的排放。 由于项目所在地较为开阔,空气流通较好,车辆排放的尾气能够较快地扩散,不会对当地的环境空气产生较大影响。通过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运输车辆,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及保养,减少因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空气污染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⑶施工期水环境防治措施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淋滤水,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SS、BOD5等,依托周边居民点化粪池收集后用作周边农肥,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修复区域内设置1座临时沉淀池收集淋滤水,淋滤水收集后用于施工期洒水降尘使用,淋滤水不排入地表水环境,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 施工废水经沉淀后用于洒水抑尘不外排。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中产生的废水能够全部做到综合利用,不会向地表水体排放,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⑷施工期地下水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使用每批次修复填充材料修复矿坑,修复区铺设植被前,回填体为裸露堆放,降雨时,雨水夹杂有一定量污染物。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回填物料必须为合格修复填充材料;建设单位设专人管理每批次修复填充材料,对进入修复区的每批次修复填充材料均应按照要求制备浸出液,对浸出液中的pH、氟化物、总磷、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总铜、总锌等进行检测,经检测达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指标要求及《**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暂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后,才能进入修复区,并做好记录;从源头起进行严格控制,加大监督力度,固废收运点必须设置检验点;严禁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混入修复填充材料,在回填、推平过程中也要检查,一旦发现其他垃圾混入,应立即停止回填,确保其他垃圾不得进入回填场。为有效控制项目环境风险,项目设计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I类场的要求进行防渗。 开展施工期监理,重点对防渗工程质量、防渗漏监控系统设置情况、截排水沟、收集池建设情况等进行监理,对隐蔽工程施工提出旁站或留存影像资料等,并形成监理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加强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防渗层的保护,防止回填施工破坏防渗层。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的要求。 建立回填区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污染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并结合项目实际水文地质调查情况,项目设置2个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分别位于项目区上游和下游)。 ⑸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间噪声主要是回填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噪声、施工作业噪声以及物料运输造成的交通噪声。不同的施工阶段会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所以施工现场会产生强度较高、无规则、不连续的施工噪声。其强度与施工机械的类型、功率、工作状态等因素都有关。项目回填修复区修复填充材料采用汽车运输,场地内运输道路利用**内部道路,覆土和修复填充材料运输会经过通村道路。 为避免车辆运输噪声对沿途村民点的影响,要求运输车辆经过村民点时减速慢行,同时加强对途经村庄道路维护;在经过沿线村庄时,应减缓车速、禁止鸣笛;合理安排运输时间;路过村庄点,应避开在12:00~14:00,夜间22:00~次日6:00,减少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经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运输噪声对沿途村庄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为减轻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项目施工期需注意采取以下措施:在符合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噪声低、振动小、能耗小的先进设备。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大的现象发生,避免偶发噪声发生;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宣传和教育,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降噪措施,做到文明施工;运输施工物资应注意合理安排施工物料运输时间。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文明施工,做好区内交通组织,施工场地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设立专人负责。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将项目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随着项目施工结束,施工噪声污染将随之消失,在严格执行上述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噪声对周边声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⑹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建设单位现场集中分类收集后送至临近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置。项目区不涉及机修,机修全部外委。沉淀池沉渣,定期进行清理,装袋沥水晾干后用于回填区回填。本项目修复场地过程挖方及时回填,无弃土产生。 ⑺施工期土壤环境防控措施 ⑴禁止雨天进行充填作业,充填过程中采取边充填边压实并做好覆盖处理。 ⑵加强对各工业场地“三废”管理,尤其是对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洗车废水沉淀池、蓄洪池的运行管理,加强对排水管道的巡查与维护,确保污、废水达标排放,严禁污、废水随意漫流影响土壤环境。 ⑶采用分区防治措施,将采空区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污染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 1)重点防渗区:对存储、转运、使用危险物质的建(构)筑物区域,采用重点防渗处理。主要为依托的**坝选厂危险废物暂存间。 2)一般污染防渗区:对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污染的建(构)筑物区域,采用一般防渗处理。主要是充填采坑、沉淀池、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及依托的****处理站。 3)简单防渗区:对可能会产生轻微污染的其他建筑区,包括采空区道路、配电房 等规划为简单防渗区。 4)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洗车废水沉淀池等采用钢筋砼结构;本项****处理站已根据一般防渗区要求进行防渗,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一般防渗区要求;同时,本项目加强场地废水收集,并依托金正****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避免污、废水入渗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⑻施工期对优先管控单元的保护措施 项目矿山涉及优先管控单元部分为公益林,根据项目工程内容可知,本项目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涉及公益林部分为原矿山矿界部分边坡区域,该部分施工内容较少。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该区域主要治理方式为绿化种植爬藤,整个矿山边坡施工工序为边坡清理、人工挖沟槽方、砖砌种植槽、人工回填土方、爬藤栽种。施工开挖、砖砌工程主要集中在**内已被破坏区域,涉及优先管控区域施工内容较少,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环评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施工期对公益林影响较小。 ⑼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源头控制措施主要是对回填改性磷石膏成分的控制。建设单位在回填过程中,对每层回填料按照《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 557-2010)》等的要求进行取样,对回填改性磷石膏进行浸出试验鉴别和污染物含量成分分析,确保每批次改性磷石膏属性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改性后磷石膏中污染物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二类用地筛选值,才能作为回填材料。按照生态修复方案,落实修复区防渗工程措施,设置地下水跟踪监测井。为有效控制项目环境风险,项目设计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I类场的要求进行防渗,之后进行下淋滤收集池防渗施工。设置2个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其中上游背景监测井1个,下游污染监控井1个。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项目工程质量、防渗工程开展施工监理,确保防渗工程满足设计要求。防渗工程施工结束后,在进行改性磷石膏回填前,对工程实施情况开展验收,具备回填条件后,再开展改性磷石膏回填工作。在改性磷石膏回填过程中,加强改性磷石膏的运输管理工作,对运输车辆采取篷布覆盖等措施,避免改性磷石膏在运输过程中泼洒。回填至设计标高后,及时开展顶部防渗工程和覆土绿化施工工作,以减少进入回填体的雨水量,降低渗滤液产生,恢复修复区生态植被。按照要求开展淋滤水和地下水跟踪监测。⑴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须严格控制施工作业面,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改善开采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作为施工主便道,把对施工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保护既有水利设施与自然水利系统流失。进行临时工程修建时,利用现有场地的弃土,尽量避免对原有天然植被的破坏。 施工时,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必须在雨季施工土方工程时,要注意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布局施工总图,分片区施工; 施工期间要求文明施工,严禁非法猎捕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回填结束后,进行覆土,栽种植被。 为确保项目建设成效,购苗时必须对苗木草籽进行检验,严把苗木草籽质量关,选择本地物种,禁止引进外来物种。为确保项目建设成效,购苗时必须对苗木草籽进行检验,严把苗木草籽质量关。通过科学种植,使其自然恢复,显著增加植被覆盖率,强化植被固沙护土能力。定期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养护,对死亡的植被及时进行补种,以保障植被成活率,同时不定期进行整个生态修复区域的植被调查,若发现较大的土地损毁类型的变化或流失现象,及时监测记录。 施工期临时占地的作用时间较短,破坏的植被恢复的可能性较大。本项目为生态修复项目,通过重建植被,恢复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土地**,可以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基本恢复。 ⑵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为减少施工扬尘,施工作业避开大风天气等措施。根据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妥善设置防尘措施,以减少施工扬尘扩散范围。避免在大风日以及夏季暴雨时节施工,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遇有大风天气时,避免进行挖掘、回填等大土方量作业或采取洒水抑尘措施。 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施工材料的堆放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散料堆场应采用水喷淋法防尘,以减少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在装卸、堆放过程中的粉尘外逸,降低项目建设对当地的空气污染。 用汽车运输物料时,要加盖蓬布、控制车速,防止物料洒落和产生扬尘;卸车时应尽量减少落差,减少扬尘;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应定期洒水清扫,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润湿,并尽量要求运输车辆进出场区放慢行车速度,以减少地面扬尘污染。另外,运输路线应尽可能避开居民区。 加强对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保养,禁止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烟尘和颗粒物的排放。 由于项目所在地较为开阔,空气流通较好,车辆排放的尾气能够较快地扩散,不会对当地的环境空气产生较大影响。通过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运输车辆,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及保养,减少因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空气污染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⑶施工期水环境防治措施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淋滤水,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SS、BOD5等,依托周边居民点化粪池收集后用作周边农肥,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修复区域内设置1座临时沉淀池收集淋滤水,淋滤水收集后用于施工期洒水降尘使用,淋滤水不排入地表水环境,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 施工废水经沉淀后用于洒水抑尘不外排。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中产生的废水能够全部做到综合利用,不会向地表水体排放,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⑷施工期地下水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使用每批次修复填充材料修复矿坑,修复区铺设植被前,回填体为裸露堆放,降雨时,雨水夹杂有一定量污染物。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回填物料必须为合格修复填充材料;建设单位设专人管理每批次修复填充材料,对进入修复区的每批次修复填充材料均应按照要求制备浸出液,对浸出液中的pH、氟化物、总磷、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总铜、总锌等进行检测,经检测达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指标要求及《**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暂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后,才能进入修复区,并做好记录;从源头起进行严格控制,加大监督力度,固废收运点必须设置检验点;严禁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混入修复填充材料,在回填、推平过程中也要检查,一旦发现其他垃圾混入,应立即停止回填,确保其他垃圾不得进入回填场。为有效控制项目环境风险,项目设计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I类场的要求进行防渗。 开展施工期监理,重点对防渗工程质量、防渗漏监控系统设置情况、截排水沟、收集池建设情况等进行监理,对隐蔽工程施工提出旁站或留存影像资料等,并形成监理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加强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防渗层的保护,防止回填施工破坏防渗层。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的要求。 建立回填区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污染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并结合项目实际水文地质调查情况,项目设置2个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分别位于项目区上游和下游)。 ⑸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间噪声主要是回填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噪声、施工作业噪声以及物料运输造成的交通噪声。不同的施工阶段会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所以施工现场会产生强度较高、无规则、不连续的施工噪声。其强度与施工机械的类型、功率、工作状态等因素都有关。项目回填修复区修复填充材料采用汽车运输,场地内运输道路利用**内部道路,覆土和修复填充材料运输会经过通村道路。 为避免车辆运输噪声对沿途村民点的影响,要求运输车辆经过村民点时减速慢行,同时加强对途经村庄道路维护;在经过沿线村庄时,应减缓车速、禁止鸣笛;合理安排运输时间;路过村庄点,应避开在12:00~14:00,夜间22:00~次日6:00,减少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经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运输噪声对沿途村庄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为减轻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项目施工期需注意采取以下措施:在符合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噪声低、振动小、能耗小的先进设备。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大的现象发生,避免偶发噪声发生;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宣传和教育,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降噪措施,做到文明施工;运输施工物资应注意合理安排施工物料运输时间。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文明施工,做好区内交通组织,施工场地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设立专人负责。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将项目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随着项目施工结束,施工噪声污染将随之消失,在严格执行上述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噪声对周边声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⑹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建设单位现场集中分类收集后送至临近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置。项目区不涉及机修,机修全部外委。沉淀池沉渣,定期进行清理,装袋沥水晾干后用于回填区回填。本项目修复场地过程挖方及时回填,无弃土产生。 ⑺施工期土壤环境防控措施 ⑴禁止雨天进行充填作业,充填过程中采取边充填边压实并做好覆盖处理。 ⑵加强对各工业场地“三废”管理,尤其是对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洗车废水沉淀池、蓄洪池的运行管理,加强对排水管道的巡查与维护,确保污、废水达标排放,严禁污、废水随意漫流影响土壤环境。 ⑶采用分区防治措施,将采空区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污染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 1)重点防渗区:对存储、转运、使用危险物质的建(构)筑物区域,采用重点防渗处理。主要为依托的**坝选厂危险废物暂存间。 2)一般污染防渗区:对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污染的建(构)筑物区域,采用一般防渗处理。主要是充填采坑、沉淀池、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及依托的****处理站。 3)简单防渗区:对可能会产生轻微污染的其他建筑区,包括采空区道路、配电房 等规划为简单防渗区。 4)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洗车废水沉淀池等采用钢筋砼结构;本项****处理站已根据一般防渗区要求进行防渗,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一般防渗区要求;同时,本项目加强场地废水收集,并依托金正****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避免污、废水入渗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⑻施工期对优先管控单元的保护措施 项目矿山涉及优先管控单元部分为公益林,根据项目工程内容可知,本项目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涉及公益林部分为原矿山矿界部分边坡区域,该部分施工内容较少。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该区域主要治理方式为绿化种植爬藤,整个矿山边坡施工工序为边坡清理、人工挖沟槽方、砖砌种植槽、人工回填土方、爬藤栽种。施工开挖、砖砌工程主要集中在**内已被破坏区域,涉及优先管控区域施工内容较少,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环评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施工期对公益林影响较小。 ⑼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源头控制措施主要是对回填改性磷石膏成分的控制。建设单位在回填过程中,对每层回填料按照《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 557-2010)》等的要求进行取样,对回填改性磷石膏进行浸出试验鉴别和污染物含量成分分析,确保每批次改性磷石膏属性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改性后磷石膏中污染物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二类用地筛选值,才能作为回填材料。按照生态修复方案,落实修复区防渗工程措施,设置地下水跟踪监测井。为有效控制项目环境风险,项目设计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I类场的要求进行防渗,之后进行下淋滤收集池防渗施工。设置2个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其中上游背景监测井1个,下游污染监控井1个。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项目工程质量、防渗工程开展施工监理,确保防渗工程满足设计要求。防渗工程施工结束后,在进行改性磷石膏回填前,对工程实施情况开展验收,具备回填条件后,再开展改性磷石膏回填工作。在改性磷石膏回填过程中,加强改性磷石膏的运输管理工作,对运输车辆采取篷布覆盖等措施,避免改性磷石膏在运输过程中泼洒。回填至设计标高后,及时开展顶部防渗工程和覆土绿化施工工作,以减少进入回填体的雨水量,降低渗滤液产生,恢复修复区生态植被。按照要求开展淋滤水和地下水跟踪监测。
其他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3、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 现有工程(已建成的) 本工程(本期建设的) 总体工程 总体工程(现有工程+本工程) 排放方式 实际排放量 实际排放量 许可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区域平衡替代本工程削减量 实际排放总量 排放增减量 废水 水量 (万吨/年) COD(吨/年) 氨氮(吨/年) 总磷(吨/年) 总氮(吨/年) 废气 气量 (万立方米/年) 二氧化硫(吨/年) 氮氧化物(吨/年) 颗粒物(吨/年) 挥发性有机物(吨/年)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1 收集池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 已按要求建设 已按要求监测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营运期每半年对2处地下水进行监测,出具检测报告,检测结果需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每年对2处地表水进行跟踪监测,出具检测报告,检测结果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已按要求落实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每三年对修复区内土壤进行监测,出具检测报告,监测结果需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 已按要求落实
表7 风险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环保搬迁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区域削减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功能置换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其他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地表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地下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土壤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海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敏感点噪声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
/
/
/
/
/
7、验收结论
序号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请核实该项目是否存在下列情形:
1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2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3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4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5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6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7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8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9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不存在上述情况
验收结论 合格
温馨提示
1.该项目指提供国家及各省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局、住建委等部门进行的项目审批信息及进展,属于前期项目。
2.根据该项目的描述,可依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和跟进,避免错过。
3.即使该项目已建设完毕或暂缓建设,也可继续跟踪,项目可能还有其他相关后续工程与服务。